文/MM妈

一个月前,我用两篇文章记录了女儿MM从确诊为中轻度自闭症到达到最佳结果,整个就诊和干预过程:三进三出邹小兵诊室,女儿从中轻度自闭症到够不上诊断标准女儿从中轻度自闭症到基本正常,妈妈是如何干预的?这段时间,我收到很多家长的好友申请,希望我能分享一些经验。因为时间和经历,我将我的一些思考与做法梳理成了三个篇章——《干预理念篇》、《能力提升篇》、《心理支持篇》,希望能给有需要的家长一些参考与帮助。我的干预理念,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话:以社交为中心,生活即是干预。

以认知、语言为干预核心的困境

广州中山三院儿童行为发育中心的门口贴着一句话:一切以社交为核心。

但自入圈以来,我看到的理论、机构以及家长讨论的话题往往围绕着语言和认知,极少看到哪个理论、机构真正以社交为核心。更加奇怪的是,以社交为核心的书籍、机构,反被视作洪水猛兽、妖魔鬼怪,群起而攻之。

很多人会说,认知、语言、注意力、刻板兴趣,都是自闭症孩子的缺陷,为什么要去搞人际关系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我理解的认知、语言与社交的关系。

社交和认知相辅相成,社交带动认知,认知反过来促进社交。

如果家长做的是以社交为核心的干预,会发现后期孩子的认知、语言会提升得非常快;如果家长拼命教认知,孩子的社交也会呈现一些进步,但未必认知好的孩子,社交就自然而然地好。重视认知和语言的家长对这点应该深有体会。

为什么会这样?

普通孩子的认知和语言,大都在社交情境中自然而然学会。

但自闭症孩子的认知和语言,大都是家长被动灌输的。

除了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大多数自闭症孩子呈现的认知落后,是社交障碍带来的,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或不会社交,从而丧失了主动学习的机会和能力。

认知的学习大都靠家长灌输,如果不去社交,依然会落后,需要不停地补。有的孩子即使某一方面的认知能力超过了同龄人,在知识的全面性、灵活性上也仍有差距。

同样去一趟公园,自闭症孩子需要我们不停地讲,告诉他们一些动物的简单特征,实际上吸收了多少,我们还不知道。但普通孩子一去,自己就开启了十万个为什么,一会儿功夫,动物的名称、习性都摸透了。

3岁多的普通儿童已经知道京东、淘宝,知道什么是快递、双十一,他们还会思考家里谁上班,谁在养家糊口。幼儿园小班的同学会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fumua.com/lfmcz/4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