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英文为什么是China来源为何
#知识爆款训练营# “中国”的英文是China,众所周知,至于为什么是China?来源为何?各界的见解,迄今依旧莫衷一是。 规模最大、内容最详尽的《牛津英语词典》(OxfordEnglishDictionary,简称OED),权威性也是举世所公认,其观点可供参考。它在China这个条目的词源(etymology)栏位里坦承,该名称的起源仍有争议(Theoriginofthenameisstillamatterofdebate),并建议有兴趣的读者自行了解,或可参考十九世纪末探讨东方古文明的学术月刊《巴比伦与东方档案》(TheBabylonianandOrientalRecord)。 虽然China的身世尚无定论,不过OED仍克尽职责,对庞杂的史料加以梳理,去芜存菁之后做出综合判断,努力呈现给读者一些客观的事实。 OED总结说,China并不是一个中国本土的名称(notaChinesename),因为早在耶稣的时代(Christianera,约公元前四年~公元三○年),古印度的梵文(Sanskrit)就已经有Chīna的语音形式了。 在此必须补充说明一下。梵文有不同的书写形式,若用罗马字母转写,也可能因不同的系统而有不同的拼法。 OED所记录的Chīna,在其他的文献里也拼成Cīna,按照梵文的音系,读音应当介于现代汉语的「之那」和「基那」之间。 OED指出,英文的China可明确追溯到的源头,是葡萄牙文的China。一五五五年,英国学者理查德.伊登(RichardEden)翻译出版了葡萄牙探险家杜阿尔特.巴尔博萨(DuarteBarbosa)一五一六年写的航海日记,其中一句「ThegreatChina,whosekyngisthoughtthegreatestprinceintheworlde」(大中国的皇帝被视为是天下第一的君主),就是China在英文的首次露面。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早期的英文,某些单词的拼法与现行者略有不同。 顺藤摸瓜,查阅葡萄牙文的相关资料,线索显示,China可能来自印地语或波斯语的Cīn,最终则来自于梵文的Cīna,意思就是「中国」。至于这代表中国的Cīna究竟所指为何?葡萄牙文的数据并没有进一步交代,词源不明。 这里的Cīn或Cīna就是观点分歧的所在。目前最普遍的看法是,Cīn或Cīna源自于「秦」的音译。 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兼并六国,一统江山,建立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威慑天下,名震海外,所以这个秦源论似乎顺理成章。最早提出这个理论的,是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传教士、地理历史学家卫匡国(MartinoMartini)。 他于一六五五年出版了划时代的《中国新地图》(NovusAtlasSinensis),在以拉丁文写成的序言里提出了这样观点,并且得到了许多后世学者的支持。 然而也有一些中外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挑战了这个秦源论。他们或从语音的对应出发,或从地理历史的角度审视,或二者兼而有之,论证说Cīn或Cīna不是「秦」(上古音接近dzien),而是先秦时期雄踞山西一带的强国「晋」(上古音接近tsien),或是南方大国楚国的别称「荆」(上古音接近kiang),或是地处西南边陲的彝族古国「夜郎」(上古音接近zina)。 这些不同于传统见解的新论都有着严谨的论述和充分的证据,让人难以等闲视之。OED的编辑肯定也是博览群文,对这些可能的起源理论都仔细研读,最后无奈地发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以定于一,只能客观地存疑。 千百年来的争论,放到二十一世纪初的今日,OED也是束手无策。话虽如此,一个没什么人挑战的基本共识是,二千年前的梵文就已经记录了Cīna。 梵文是古印度宗教与学术的语言,大乘佛教的经典基本上就是梵文写成的。从梵文切入,或许会闪现不同的亮光。英国已故知名汉学家、牛津大学汉学教授苏慧廉(WilliamEdwardSoothill)曾于清末在温州传教二十九年,他最伟大的学术成就之一,就是编写了重量级的汉英佛学词典──《中国佛教词语词典:附以梵文与英文对应词和梵文─巴利文索引》(ADictionaryofChineseBuddhistTerms:withSanskritandEnglishEquivalentsandaSanskrit-PaliIndex)。 翻开词典,从索引的Cīna回查正文,我们可以看到支那、指那、真丹、至那、斯那、振旦、震旦、真那、振丹、脂难、旃丹等十一种翻译,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有二:支那,现为「中国」的蔑称,应避免使用;震旦,为「中国」的古称,现多见于机构之专名。 关键的Cīna何谓?这本佛学词典除了指出可能的晋、秦二国之外,还多列了一个位于当今河南的小国陈,但没有进一步的说明。 佛学词典提到,在古印度法律、宗教与哲学汇编的《摩奴法典》(LawsofManu)里,在古印度两大梵文史诗之一的《摩訶婆罗多》(Mahābhārata)里,以及在各种佛教经典里,都把中国称为Cīna(至那,蔑称「支那」在此避用,其他译法从略,下同),或尊称为Mahā-cīna(摩訶至那,「摩訶」为「大」之意,「摩訶至那」就是「大至那」)。 而根据学者的考证推测,这些古印度经典的成书之年,约略相当于中国的先秦到两汉之时。OED说,远在耶稣的时代,梵文就已经有了「中国」的记录,对照这些梵文的史料,的确其来有自。 「震旦」这个「中国」的古名特别值得一提。佛学词典指出,「震旦」一词音译自Cīnasthana(至那斯坦),Cīna(至那)待解,sthana(斯坦)意为「地」,与中亚诸国国名词尾的stan同源。 「至那斯坦」省略中间两音节,语音再进一步调整,把「那」的首音n挪给「至」而成「震」,把送气的「坦」换成不送气的「旦」,便有了「震旦」。 南宋佛教辞书《翻译名义集》谓之「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中国在印度之东(「震」),乃日出(「旦」)之地,「震旦」之名音意兼顾,实乃少见之佳译。 梵文里指称中国的Cīna,除地名特指的「秦」、「晋」、「荆」、「陈」、「夜郎」等诸源之论外,还有地名泛称之说,原来通指喜马拉雅山以北的边远之地,而后才成为中国的专称。 也有学者博引中外古籍,说Cīna或思维,或智巧,或文物,或丝绸,都是中国古代所以傲天下者。 近来另有一说,言中国的China源自风靡世界的瓷器china,而瓷器的china则是主要产地「昌南」(景德镇的旧称)的音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fumua.com/lfmxz/10355.html
- 上一篇文章: 高分之作娇鸾登枝何以让你想成为书中的
- 下一篇文章: 街边甜过初恋的烤红薯,为什么能那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