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http://www.kstejiao.com/
一、问题的提出:从家将小说谈起

“名将之后”是古典白话章回小说,特别是英雄传奇类小说中一个十分常见的群体。谈到这个群体,往往会牵扯到古典小说中一个颇显异趣的类别:家将小说。

邮票《梁山英雄排座次》

这一概念在传统的古典小说分类中并不常见,而是由当代学者正式提出的类别:“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的交错影响下,产生了不少描写家将英雄的小说,如薛家将、罗家将、杨家将、岳家将、呼家将、狄家将等,不妨称之为家将小说。”[1]

这一概念本身没有问题,无论是杨家将、岳家将,还是罗家将,它们都紧紧围绕着杨、岳、罗诸家展开描述。故事的主要人物,也往往是这个家族的核心。

《说岳全传》无愧是家将小说的代表之作,我们不妨就以《说岳全传》为例略作申说。《说岳全传》不仅描写了全书主要人物岳飞及其后人岳云、岳雷,也为很多配角人物附加了后人,比如韩世忠与韩尚德、韩彦直;董先与董耀宗;曹荣与曹宁;杨再兴与杨继周等。

这些英雄的后代人物在小说中往往被敷演成运筹帷幄的帅才,或是力敌万人的猛将,充满少年的勃勃英气。以前者论,岳雷是第二代岳家军的核心人物,他极少亲自上阵,但在书中却是岳家军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代表着岳飞忠义精神的传承;以后者论,我们常在书中见到“单人踹营”的情节,这类情节通常由少年英雄完成,比如岳云、韩彦直,而如陆文龙、杨继周等,都是小说后半段着力凸显武力的对象。

这种写法充分体现出家将小说情节模式套路化、程式化的文学特色。后人的出现,使得小说故事得以延续,在家将小说大都贯穿着忠奸斗争主题这一大的话语体系下,后代的出现造成了一种忠义不绝后的情节模式,迎合了读者与听众的心理需要,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文化的烙印。[2]

《隋唐英雄家将故事》

但是,因为过度套路式的情节以及形象的雷同,家将小说的艺术成就终究有限,其中名将之后群体的形象塑造与文学本身的关系也相对较远。而我们讨论的“名将之后”群体,从范围上讲要远远超过家将小说,它强调的是整个古典小说世界中的角色及其后人之间的传承关系,而不单单局限于某个单一的文本中。

家将小说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比如《说岳全传》中的狄雷,也被虚构成是狄青的后人,但像狄雷的形象终究还是太过模糊,他在小说中的形象建构是借助“八大锤”中的另外三人一起完成的,除了刚猛勇武之外,似乎再无其他特征。

而有些小说人物的“名将之后”身份,却寓有特殊的文学意味。《水浒传》中的杨志、柴进、关胜、呼延灼便是值得分析的例子。他们是同一部小说中的人物,又同时具有“名将之后”的身份: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柴进是后周世宗柴荣嫡派子孙,祖上有传国之功,家有御赐丹书铁券;关胜是汉末三分义勇武安王关云长之后;呼延灼则是宋朝开国名将呼延赞之后。

就其小说中的地位而言,杨志、柴进是较为主要的人物,而关胜、呼延灼则相对次要,就其故事的位置而言,杨志、柴进的故事着重在小说前半段,而关胜、呼延灼则主要活跃于后半段。

年画《梁山五虎将》

不同于家将小说的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先祖皆非《水浒传》小说中的人物,也就不存在家将小说在单个文本内部凸显出的家族荣誉感,也就是说,“名将之后”在他们身上是一个非常纯粹的身份象征,不会牵扯到家将小说创作时因家族文化熏染而不得不出现的“名将之后”。

此外,《水浒传》是世代累积型成书的典型作品,是自宋代以来就一直在敷演的宋江起义故事的整理、裁汰、加工、汇合。[3]这个特殊的成书过程决定了如果杨、柴、关、呼四人的“名将之后”身份是在《水浒传》写定之时才建立、确定下来的,那么这一身份的加入就倾注了写定者的某种观念,是最终定型的《水浒传》文本观念的体现。

所以如果说家将小说中的“名将之后”身份是一种对家族文化的强调和投射,那么《水浒传》中的“名将之后”身份就显然指向了另一个维度,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阐释空间。因此,我们如要讨论《水浒传》中“名将之后”身份的文学意味,须要先看四人的这一身份是如何一步步建构起来的。

二、杨、柴、关、呼“名将之后”身份的形成

我先把结论放在这里:这四人“名将之后”的身份,应是在《水浒传》文本基本形成时完成建构的。

在关于宋江起义的历史叙事中,并不曾见四人之名。不过,宋代有一些史料曾提到杨志和关胜的名字。余嘉锡先生对此已有很细致的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肯定了史料如《三朝北盟会编》、《宋会要辑稿》中的杨志对《水浒传》中杨志的形塑起到的推动作用,甚至断言《靖康小雅》、《三朝北盟会编》等材料中提到的那个在种师道麾下统领选锋军的杨志,就是梁山泊起义军中的杨志。[4]不过,史料中的杨志形象与后来水浒故事中的杨志形象相去甚远,应不会成为说话和敷演故事的素材。

余嘉锡《古代小说丛考》

至于关胜,则是南宋初年的济南守将,《宋史》载:“因遣人啗豫以利,豫惩前忿,遂畜反谋,杀其将关胜。”[5]但这里提到的关胜是否就是起义军中的关胜,我们不得而知。总之我们可以看到,《水浒传》真正从历史叙事中吸取的元素是很有限的,在寥寥的记述中,并无一语谈及“名将之后”。

当宋江起义故事进入民间并渐渐流传开来的时候,《水浒传》这部煌煌巨著也正式开始了它的故事建构。《水浒传》具体的成书时间不能确定,如果我们姑且把《水浒传》较为成熟和流行的时间段放在明代,那么水浒故事的流传时间就是在宋元两代,且以戏曲、笔记、话本等多种形式开始流传。

概括而言,宋代水浒故事以话本为主要载体,主要盛行于南方,提供的是故事的整体脉络,元代水浒故事则以杂剧为主题,主要盛行于北方,提供的是一些个人事迹。[6]

《水浒传源流考论》

下面再以此为基础,对四人“名将之后”身份的建构再做考察。

在以话本为主的南派水浒故事中,《宋江三十六赞》是非常重要的材料。杨志、柴进、关胜都已经是起义军的成员,只有呼延灼在姓名和绰号上与后来的《水浒传》稍有出入——他被写作是“铁鞭呼延绰”。四人按照排名先后,顺序为关胜、呼延绰、柴进、杨志,其赞语分别为:

大刀关胜,乃云长孙,云长义勇,汝其后昆。尉迟彦章,去来一身。长鞭铁铸,汝岂其人?风有大小,黑恶则惧。一噫之微,香满太虚。圣人治世,四灵在郊。汝兽何名?走圹劳劳。[7]

我们可以一一作出分析。

从赞语来看,呼延灼的形象参考了尉迟恭和王彦章的民间形象,史料中的尉迟恭和王彦章各自擅用的武器是马槊和铁枪:“敬德善解避矟,每单骑入贼阵,贼矟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矟,还以刺之。”[8]“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佗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9]因而使用铁鞭应当是民间流传的形象。

柴进的赞语则显然影响了《水浒传》中柴进的人物设定。所谓“黑恶则惧”,应是指其不问门第出身而广交天下豪杰,而在《水浒传》中,柴进曾帮扶资助过梁山上诸多好汉,可谓是梁山聚义的动力之一。金圣叹曾指出:“水泊之有众人也,则自林冲始也,而旋林冲入水泊,则柴进之力也。”[10]这与赞语中的人物设定非常相似。

杨志赞语则影响了《水浒传》中的相关故事,用杨志绰号中的无名之“兽”来与“麟、凤、龟、龙”[11]四灵作对比,用“走圹劳劳”来喻指杨志的四处奔忙,颇类小说中杨志坎坷的经历。这些赞语虽然对《水浒传》中的人物设定与故事情节有一定的影响,但均未谈到人物出身和“名将之后”的身份特征。

孙忠会绘杨志

以上赞语中,只有关胜的明确地指出他为云长后人的人物设定。余嘉锡先生言:

龚氏之赞皆就姓名、绰号字面牵合以成文,以此人姓关,遂曰‘岂云长孙’,非真以为壮缪后昆也。水浒传即从此傅会,其实皆出臆造,无足深论。[12]

余先生这个观点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默认了史料中的关胜就是梁山泊起义军中的关胜,但实际上,《宋江三十六赞》中提到的三十六人姓名,是否就是真的起义军头领名号,也仍然存疑,宋江起义的主要头领有三十六人,这在《宋史》、《东都事略》等材料中都已说得很明白:“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材必过人。”[13]但龚圣与本人也说明:

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如李嵩辈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余年少时壮其人,欲存之画赞,以未见信书载事实,不敢轻为。[14]

《癸辛杂识》

《宋江三十六赞》中提到的三十六人姓名也极有可能是民间流传、杜撰出来的,所以余先生以这样带有一些“史学癖”的视野来审视关胜,终归有些矫枉过正之感。

因此,关胜为关羽后人之说,虽系臆造,然以史料之关胜证此画赞中之关胜,则并不可取,关胜的“名将之后”身份,可以说是很典型地反映了街谈巷语所创造的宋江起义军传奇中对关胜的人物设定,在四人当中,关胜的这一身份也是最早出现的。

但是,关胜的这一身份并不固定,并没有成为传述水浒故事的说话人以及剧作家们的共识。

这突出表现为两点,一是关胜自身的形象还有诸多不稳定的地方,比如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关胜就被写成是关必胜;二是在元代的一些水浒戏中,关胜也常常作为梁山好汉的一员出现,比如在《争报恩三虎下山》中,关胜的戏份就非常多,但是却没有出现任何一点关于他“名将之后”身份的信息,相反,他在剧中奉命下山打探消息,因患病没了盘缠,竟然“昨日晚间偷了人家一只狗,煮的熟熟的,卖了三脚儿,则剩下一脚儿。”[15]全然不是好汉行为。

至于其他三人,则并不像李逵那样,是杂剧作家们极其喜爱的人物,他们很少在元杂剧中出现,只有《鲁智深喜赏黄花峪》中提到过杨志和呼延灼的名字,关胜也曾其中出场:“关胜同李俊……呼延灼、张顺、徐宁上……这一个燕青将面劈,那一个杨志头低。”[16]但这些作品都没有赋予他们“名将之后”的身份特征。

《醉翁谈录》

罗烨的《醉翁谈录》录有多种话本名目,其中和以上四人相关的应只有属于朴刀局段的《青面兽》一种,[17]胡士莹先生推测这可能是讲民间流行的杨志卖刀的故事。[18]但我们看不到话本原文,因而也就不清楚他是否已经具有了“名将之后”的身份。

由于像《青面兽》这样的话本往往只是演绎单个好汉的故事,不能反映故事全貌,因而像《大宋宣和遗事》这样完整述说演绎整个起义历程的作品才应运而生。[19]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四人都已是起义军中的重要成员,只有关胜和呼延灼在姓名上有些许出入——他们被写作关必胜和呼延绰。

这里必须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编创有极其丰富的民间传说作为基础,虽然小说的整体脉络有其独特的故事源流,但书中的诸多细节显然会受到其他类型的流传于民间的故事的影响,彼此之间有很多纠缠,《水浒传》就是其中的典型,就我们今天看到的《水浒传》而言,其中的故事就与三国故事、隋唐故事、狄青包拯的公案故事、五代故事、“中兴”故事有诸多交集,甚至受到神话故事与人物的影响。[20]

电视剧《水浒传》梁山好汉剧照

而小说中关、呼、杨、柴四人的先祖关羽、呼延赞、杨老令公、柴荣,恰恰都是说话艺人和小说家非常喜爱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也常常被写入话本、戏剧和小说中。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没有看到相关的材料就断言四人“名将之后”的身份一定不曾在民间流传,更何况还有关胜这样一个特例在前,但至少可以大胆地推测,四人“名将之后”的身份并不突出,即便有也终究不为小说家和说话艺人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fumua.com/lfmpz/11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