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微信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3793.html

静慧姐姐:

上一次,我们一起分享了管宁割席断交的故事,管宁深谙交友之道,这分自律、自觉令人钦佩。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避免孟子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多次搬家,直到搬迁至一个学堂附近,确定有利于提升孩子的德行学问后才定居下来。不论是管宁割席断交,还是孟母三迁,都在告诉我们周围的人事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童慧:

是的静慧姐姐,《弟子规》中也说:“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因此,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择善友而交,亲近圣贤君子。那么,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应该如何亲近圣贤人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学习经典,就好像古圣先贤时刻在身边提点、教诲我们,为我们照亮生活前进的方向。

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但看三五日,相见不如初。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

我们接着看《增广贤文》下面这一段:会说说都是,不会说无礼。一个通达明了的人,不论说什么,都能说出真实受用的道理;一个价值观念不纯正的人,不论讲什么,都会有所偏颇。

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求财恨不多,财多反害己。

磨刀时怕不锋利,而太锋利的刀容易伤人手指;追求财富时怕积累财富不够多,而财富太多之后容易被钱财所累。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知足的人常常感到满足,一生都不会被欲望控制而使自己受辱;做事有分寸的人懂得节制,一生都不会因自己不恰当的行为而蒙受耻辱。

有福伤财,无福伤己。

有福之人遭到不幸只是损失钱财,无福之人遭遇不幸则会伤及性命。

这段话告诉我们:

01

假如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偏离了正道,就算是四书五经,也会被他讲成歪理。但如果他有正确的价值观念,不管讲什么都可以回归正道。重要的不在于所讲的经典是什么,而在于讲经典的人是否真正通达。

02

刀利伤人,财多伤道。凡事做得过分都没有好处,所以中国自古以来讲究中庸之道。一个人纵然有天大的功劳,也不能自夸自耀。所谓“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意思是说,美好的名声世人都想拥有,谦逊退让可以保自身周全。至于财富,本身就容易受人嫉妒,即使富甲天下,也要懂得保持谦退,假如恃富而骄,无异引火上身。

03

人活于世要知足,懂分寸,知进退,才能保全自身。古人有诗曰:“世人纷纷说不齐,他骑骏马我骑驴。回头看看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这便告诉我们,知足方能常乐。耐庵道人也曾说:“事遇机关须进步,人当得意便回头。”古往今来多少豪杰败于不知进退,只有明白进退行藏之机,才能避免耻辱,远离灾祸。

04

因为还有福禄在,所以伤的只是钱财;假如福禄用尽了,那伤的便是性命,所谓“禄尽人亡”。古人有副对联说:“纵使有钱难买命,须知无药可通神。”即使再有钱也买不来寿命,再神的灵丹妙药也不能助人成仙。那么福禄要如何去求、如何去守呢?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福田要靠心耕。

童慧:

今天学习的这段经文让我明白了人要知足常乐。我奶奶就经常跟我说,在她们那个年代,生活十分艰苦,经常吃不饱、穿不暖。现在国家富裕了,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不能忘本,要节俭、知足、感恩;假如总是与人攀比,奢侈享乐,那便成了欲望的奴隶,纵然再优越的生活条件,也不能使我们快乐。

静慧姐姐:

懂得知足常乐,你便找到了获得快乐的金钥匙。除了知足,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还要把握分寸,进退有度,追求事业时不可锋芒毕露,纵使很有才华,也不能占尽风头,功高盖主,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居功、不求利,必要之时还要功成身退,才能保全自身,远离祸患。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典故就与这个道理有关。

范蠡功成身退的故事

春秋时代的范蠡,被后人尊称为“商圣”。他虽然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年轻时因不满楚国政治黑暗而投奔越国。他到越国之后尽心尽力辅佐越王勾践二十多年,最终灭了吴国,帮越王洗刷了会稽的耻辱。后来,他率兵北渡淮水,兵临齐、晋,号令中原各国尊崇周王室,勾践因此而称霸,范蠡也被晋升为上将军。返回越国后,范蠡认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安居,而且勾践的为人,可以与他共患难,但难以同享乐,于是就写信告别勾践说:“我听说,君主有忧,臣子就应劳苦分忧;君主受辱,臣子就应为之死难。从前君王在会稽山遭受耻辱,我之所以不死,是为了复仇的大业。现在已经洗刷了耻辱,我请求惩罚,判我死罪。”勾践说:“我将和你分享并拥有越国,要不然我就要惩罚你。”范蠡说:“君王根据法令行事,臣子依从志趣行事。”于是就装上少许珍宝,和随从乘船离去,再也没有返回越国。勾践为了表彰范蠡,把会稽山做为他的封邑。范蠡在齐国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耕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和他的儿子共同治理产业。不久,积聚的财产就达到数十万。齐国人听说他的贤能,就请他做丞相。范蠡叹息说:“当百姓积聚千金,当官做到丞相,这是普通百姓能达到的顶点了,长久享受尊名不吉祥。”于是他交还相印,散尽家产,分给朋友和乡亲,只带部分珍宝悄悄离去,到达陶地(今山东定陶西北)定居。他认为陶地是天下的中心,贸易往来交通畅通,做生意可以致富,自称陶朱公。没过多久,他又积聚了千万的财产。当时人们赞叹他说:“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将他奉为财神。童慧:

听了这个故事,我才知道原来范蠡就是我们所供奉的财神。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又助其成就霸业,可以说这个时候的范蠡已经可以坐享荣华富贵,而此时的他却选择急流勇退,后来齐国邀其担任宰相的职务时,他也不愿享受尊名,推辞离去。他三次富甲一方,又三次散尽家财,与天下人共享财富。他功成而弗居,仗义疏财的处世智慧令人可敬可佩。

静慧姐姐:

范蠡在名利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进退自如,以保全自身为根本,舍得功名富贵,就在这先聚后散中,彰显出他人生的智慧,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fumua.com/lfmcz/11750.html